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工会 > 红色工友

巧手绣娘红色梦

时间:2016-11-16 13:35:54  来源:河北文明网  作者:

   

  闫敏贞工作照闫敏贞工作照
  伴着零星小雨,2016年中秋时节,我们一行3人慕名来到无极县西罗尚村走访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农家妇女——闫敏贞。

  知道闫敏贞是通过一个老朋友的介绍。当我浏览了闫敏贞的QQ空间后,她晒出的一幅幅刺绣作品让我感叹。后来通过了解知道了一些她的基本情况,于是就有了去采访这个神奇绣娘的打算。

  上午大约10点半,我们驱车赶到无极县西罗尚村。一进村就远远看到身着一袭白底蓝条色衣裙的女子站在街口,原来是闫敏贞在迎接我们。她1.6米左右的个子,秀美的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文雅大方。看她的穿衣打扮和透出的气质怎么也不像个农村妇女。

  走进闫敏贞家的小院,讲明来意后,简单寒暄后我们便登上二楼,参观她的工作室。

  闫敏贞很利索地从箱子里把一大卷一大卷的刺绣品拿了出来。啊!一幅幅刺绣作品精工细作,令人咂舌。当那幅0.5米*5米的《人民领袖人民爱》刺绣打开时,画面上栩栩如生的毛泽东主席,象征着56个民族的56朵骄艳多姿的牡丹在万里江山竞相开放……令人唏嘘。闫敏贞讲道,仅此一幅刺绣就花去了她3年的时间。说话间,又一巨幅已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条7米*0.5米的巨幅,仿制刺绣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作品《百骏图》。百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画面的牧者数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在目不暇接之时;一幅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仿绣作品,使逼仄的房间,蓬荜生辉。闫敏贞的绣图源于一个普通农家女之手。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充满了时代气息,更充满了对领袖的热爱。

  在交谈中,闫敏贞首先聊起了她的故事。

 

  

  刺绣作品——雷锋

 

  

  刺绣作品——又是一个丰收年

 

  阎敏贞小时候的日子,是幸福而悠闲的。有父母的爱,还有哥哥姐姐的情。懵懂的童年,留给她最深的记忆是,看妈妈和姐姐刺绣。

  闫敏贞回忆说:“小时候,我家箱底放着一个我母亲手工针绣的枕套,上边的图案我至今记忆犹新:右下角一丛兰花清雅秀逸,左上角一枝红梅鲜艳绽开,上下两只鸣啭的小鸟在热情地呢喃,中间写着四个圆润的大字:“抗美援朝”。母亲的绣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闫敏贞介绍,她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她的针绣,自然而然地涂上了浓重的红色色彩。她的二姥爷张景志,抗战时担任青年救国会主任,后被日本鬼子用枪托活活砸死,他的英名至今刻在无极县烈士碑上;还在中学读书的三姥爷张景清,没来得及通知家人,就跟随老师奔赴延安投奔个了革命;二老姑张林梅,积极参加党组织,担任村妇救会主任,在战争年代巾帼不让须眉,动员参军、做军鞋、送情报……为抗日辛劳奔走。她姥爷是长子,需要种地养活老小,他尽最大努力支持弟妹的革命工作。解放军南下时,他腾出三进的宅子驻军属,解放初,带头成立互助组,并带着殷实的家产领先加入合作社……她是听着母亲讲述这样的家史长大的。     她说,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着姐姐的灵巧地飞针走线,在姐姐的千针万线下,清清的池塘飞出鸳鸯,锦绣河山美如画卷,满山满坡层林尽染……后来家里有了缝纫机后,姐姐竟然在缝纫机轮子的转动下,神奇地转出了“甜蜜的一生”。耳濡目染,很自然地,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刺绣,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这样的歌词:“想给边防军写封信,不拿纸笔拿起针,绣上一朵牡丹花,人盼胜利花盼春!”母亲的教诲,一直激励着小敏贞,这首歌词也在鼓舞着她,一个乡村的少女,怀揣着这样的梦想,要为她心中的英雄献上一片心啊! 

 

  

  刺绣作品——六十年代毛泽东    

 

1982年她初中毕业走出校门后,那时有很多就业机会,她却果断选择了缝纫机刺绣,决心传承母亲的手艺,将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热爱体现在刺绣作品上。为了学到更精湛的技艺,20岁那年,她走出家乡,去了晋县桃园公社的一个外贸加工厂,当起了缝纫机刺绣学徒工。在工厂,师傅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厘米必须用15针以上绣成。好多姐妹受不了这近似严酷的管理辞职了,有人也劝她舍弃这报酬极低费神又伤眼的工作,但她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在师傅的点拨和严格要求下,她的刺绣手艺得到了逐步规范、提高,技术水平成了同行姐妹中的娇娇者。

  刺绣活儿是辛苦的,但对热爱这份工作的她却乐趣横生。手脚并用,机轮旋转,在“哒哒哒哒”的伴奏下:山不转时水流,水不流时花开;而等到山花烂漫之时,收获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结婚成家后,夫家比较贫困,几十年里,为了生计一直在奔波,无数的坎坷苦难并没有改变初衷。后来,闫敏贞无奈离开了工厂,但没有离开自己酷爱的刺绣事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技术的普及,传统手工刺绣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缝纫机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村里大部分人家把缝纫机当废铁卖掉。但是她,却对自己的缝纫机珍视若珍宝,除做好家务之外,一直在构思并创作着各类图案的刺绣作品。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的9月,丈夫因癌症去世,她悲痛欲绝。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她的肩上,儿子还在上学,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是常人无法想像的。

  在彷徨的日子里,当无意间看到那台上世纪70年代的缝纫机时,她如同找到了多年失散的亲人。于是,她喃喃自语:我需要这位亲人,我更需要向它倾诉我的不幸与不甘!

  梦想蓬勃生机,热爱再次点燃激情。一天晚上,正当闫敏贞无意中打开电视,《中国记忆》四个字让她眼前一亮。“是啊!我的那台缝纫机不也是中国的记忆——我的记忆?何不趁眼睛还能看得见用缝纫机去记录我的记忆。”

 

  

  刺绣作品——扎根边疆

 

  此时,她越来越怀念过去的日子,从小妈妈讲给他的革命故事在脑海不断涌现。

  闫敏贞深情地说:“我从小崇拜英雄!我敬仰领袖!于是,我把所有的闲暇用来刺绣。我要用“绣”的方式,来表达劳动人民对英雄对领袖的爱戴。”

  顺着这个思路,她开始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红色图片,找人打印出来。然后自己一笔一笔描摹仿在画布上。打印的图像甚是模糊,她硬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想像一笔一划地画在布上,然后再在缝纫机上开始刺绣。一个眼神、一片叶子、一座小山、一只小鸟……她都得仔细斟酌,认真勾勒。缝纫机刺绣不是简单的克隆和复制,需要二次加工,相比十字绣来说,难度大了许多。

  于是,一批饱含对毛主席的爱,对红色文化的情结的刺绣作品先后问世了:《人民领袖人民爱》《万山红遍》《光荣人家春更浓》《谁又替我把雪扫》《一针一线为集体》《学习潘冬子做党的好孩子》《海岛女民兵》《我是公社小社员》《上学路上》……

  在谈到她当初的动机时,闫敏贞含着眼泪说道:“我一个不惑之年的单身村妇,该怎样表达对领袖的爱?又怎样去表现主席的丰功伟绩?我绣!我要把对领袖的热爱之情通过一针一线绣出来。以此,唤醒人们的记忆,说不准还能缓解我与儿子的生活境况。”

  特别是在绣毛主席年轻时的照片时,她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她担心自己绣不好就是对主席的不敬。所以,她想到央视主持人中自己最喜欢的崔永元。她先画出崔永远的画,然后再认真刺绣;再画赵本山的像,然后绣……反反复复,直到听到儿子的一声“像”!

  于是,她信心倍增,她一鼓作气,又绣出了雷锋、黄继光等人物。看着画布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她终于对自己绣好毛主席有了足够的信心。就这样,怀着对领袖的一腔热情,一幅幅表现毛泽东主席的刺绣作品经她的巧手下问世了。主席的音容笑貌,主席的举手投足,真实再现在她的刺绣之中。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绣出了岁月,绣老了自己。可是看着一堆堆的刺绣,她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的人,无极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都曾播出过她的事迹。

  看着简陋的房间里绣出的几十幅红色题材的刺绣和上百幅山水花鸟等刺绣作品,令人倍感震惊! 

  闫敏贞带有些许无奈的回答使笔者的疑问:生活虽苦,我会省吃俭。去年,天寒地冻,在没有暖气的屋子里刺绣,冻坏了我的腿脚。这些我都不在乎,为了梦想我甘愿忍受寒冬酷暑与贫穷困顿的煎熬。我把它作看作是对我爱心和毅力的考验。我也听到邻居亲友的议论:一个单身女人,不去外边挣钱,却在家里搞一些莫名其妙东西。我坚信我的作品被大家认可,并走向社会,唤走人们的记忆,唤起红色的记忆。我的刺绣人生,是我今生的永远的追求,那也是我今生对英雄的崇拜,对党,对领袖无限的爱。

  闫敏贞告诉笔者,今年是红军长征80周年,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不忘初心绣长征。我们期待着这位民间绣娘的新作早日问世,同时祝福她的红色刺绣梦早日梦圆!(峰 奇 韩建荣)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