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学会 > 红色学院

毛选深度解析:用最锋利的矛,击穿最坚固的盾

时间:2023-07-18 16:08:55  来源:头条  作者:一宁

 最近很多读者朋友找我购买《毛选1-5卷深度解析版》书籍,我更希望确实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毛选。日常,有不少读者朋友交流:

一宁老师,如何真正运用矛盾论的智慧到工作与生活之中?如何去深刻将矛盾思维转变成思想武器、提高认知?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这些问题都很好,是问到点子上去了,根本上是对于事情规律的研究。遇到问题不要怕,首先要先分析问题,把这类对象的规律先调查研究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再结合你遇到的具体人、你自己的特点来抓药熬,症对了、药对了,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今天,我再用毛选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试着做总结性分享,也“解剖这只麻雀”,做一回深度解析。建议大家有空可以再读一读,结合实际去读,一定会常读常新,逐渐就能活学活用。文章有点长,可先分享、收藏、点赞、喜欢。

今天,分享部分《矛盾论》的内容。

联系和运动的观点。

《矛盾论》的历史背景同《实践论》是一致的,《实践论》告诉你为什么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错的,而《矛盾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矛盾论》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称宇宙观),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这些几乎已经深入到毛选爱好者的骨髓里的方法,其最早的理论依据就来源于这篇伟大的著作《矛盾论》。

《矛盾论》中涉及到很多思想观点、哲学理论,但是我们也无需把它想得太过深奥,以致于产生了畏难情绪。

应该说,虽然这篇文章包含内容非常庞大,但是又有十分通俗且易于应用的东西。我们可以先读起来,学到一点是一点,这篇文章可以常读常新,过一段时间再读,往往又会有更深的体会,这就是经典文章的魅力。

简单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和一些方法论,以及有趣的内容。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按照文中给出几个板块的内容顺序,一一来读吧。

这几个板块的内容顺序是:

1,两种宇宙观,

2,矛盾普遍性

2,矛盾特殊性

4,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

第一、我们聊一聊两种宇宙观:

文中所说的两种宇宙观是哪两种?简单说,即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和与之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或者说唯心主义观。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唯物辩证法看世界的一切观点,都是联系的、运动的。

那么,反之,形而上学,或者说唯心主义观,其看待一切事物的观点则是:孤立的,静止的。

所以也就是: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运动的观点看世界。

唯心的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我们一一讲一下联系、运动、孤立、静止的四个观点吧。

联系的观点不难理解,讲的是这个世界,或者文中说的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就好像一张网一样:每件事物的发生、运动、终结都会受周边事物的影响,同时它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它周围的事物

我们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掌握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

你比方说打仗,因为世界是联系的,所以指挥打仗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这一仗的胜利和失败,同时必须看到此仗的胜利或者失败,会引起周围事物的怎样的变化?

比如四渡赤水,一渡赤水,显然是因为土城战役失败,于是被迫一渡赤水。

很显然,这是一种失败,而且因为是被迫撤退的,所以几乎把所有可以用到的炮类重武器都扔进了河里。

如果用敌军的视角看,这是打了败仗的逃跑。

但是你一旦把一渡赤水可能对周围事物产生的变化来看,就不一样了,一渡赤水丢了重型武器,所有人轻装上阵,形成了可以迅速的移动的状态。

一渡赤水后红军到了扎西,遵义的守卫和城防又短暂的空虚了起来,而且对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红军会返回遵义。

这些情况,就是一渡赤水后发生的变化,一旦用联系视角看问题,我们就很能发现这些变化,于是就有了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战役,此战一战成功,得到了修养和补充。

这样一来,又为三渡赤水创造了新的条件。

那么,我们从这个例子去看,很显然就会发现,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你就能瞬间感受到,什么叫战略。

以前项羽打仗就是没有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他每战必胜,但是他没有考虑每件事可能引起的新的变化,以及此战虽胜,但是它会引起其他各种势力怎样的变化?

这是项羽在战略意识上的弱项,也就是不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迁都也好、鸿门宴上放过刘邦也好;这些都体现了,项羽没有思考,这件事可能引起怎样的变化,怎样的结果,如果他思考了,那么可能历史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说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大家把这个观点放到生活里,也是如此。

任何一件事,都是和周围事物有联系的,甚至和一些隔得很远的事物,也会产生联系,这是我们说的蝴蝶效应。

但是和周围的事物联系是最密切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现实意义就是,你会学会一个词,叫:战略,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全局观。

什么是全局观?就是把所有的事物联系起来看,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能发生联系的事物,这就是全局观,用这个视角去看,又衍生出看事物要全面的观点。

好了,以上是联系的观点,这个观点大家一旦代入生活,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很好理解,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东西。

由此观点出发,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衍生出来的观点,大家可以代入生活里去想一想,思考思考。

有了这个观点,我们再去看运动的观点,就不用说太多,大家也就理解了。

联系讲得是事物同周边事物的联系,运动则是一件事物前后的联系。

运动的观点,在辩证法里,也可以衍生出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观点,原因和结果。

因为事物是运动的,所以它的今天必然由之前的种种原因发生衍变而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可以找到原因,同时,它的现在,也会成为一种原因,衍变成它将来的局面。

比如一个孩子的成长,假使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我们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看他,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孩子似乎天生就是自私自利,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子的了。

你看,其实生活里用静止、孤立观点看问题的人不是还很多吗?

比如他们看到一个农民很懒,他们就会说:“懒人就是活该穷”。看到一个富人比较勤奋,他们就会说:“果然,有钱人就是很勤奋,勤奋致富啊”。

这样的观点,今天依然很有市场,且大量存在于很多小资青年的头脑里。

但是如果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就知道,懒惰这件事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它的发生必然有发生的某种原因导致了今天的懒惰。

如果不找出这个原因,那么实际上我们是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只有找出原因,我们才知道怎么去改变一件不好的事,怎么去促进一件好的事。

就比如这个懒惰,我们就必须看它是在怎样的运动中发生起来的,如果是社会原因多余个人原因,那么我们就得想办法从制度上去解决,从社会问题上去解决。

如果是个人原因,那么我们就得从它本人身上去解决。

当然,现实就复杂一些,通常懒惰的发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无缘无故的。

只有把这个原因找出来,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也能更好的预防。

把这个观点代入到生活里,去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观点,你就会发现,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既然是运动的,那么它今天的情况,必然是由昨天某种情况衍变而来,而今天已经出现的情况,又必然引起未来新的变动。

有了这个观点,其实也对一个人的战略意识,规划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帮助我们预判事物的发展衍生前途。

这就是运动的观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用联系的,运动的观点看世界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大家可以把这两种世界观,放到我们生活里,重新把自己已经发生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事,尽可能的去对照,去分析,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即静止、孤立的观点。

了解了运动,联系的观点,再对比这两个观点,就很好理解了。

也就是刚好和联系、运动相反,看事物不会和周边事物联系,同一个事物,不会作前后的对比,这就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

我们说,任何一种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哲学观点,都是可以演变出很多花样千奇的观点的。

我们上面说的,战略意识,全局观,运动观,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

在文化意识领域,其实也有很多这类观点的演变形态。

比如哈:古代皇帝喜欢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那么就会得出一个观点:皇帝生来就是皇帝。同理也是,贵族生来就是贵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因,不是内因,所以如果皇帝要下马,必须是外因,比如自然灾害、比如将领造反,比如上天要亡他(项羽不是如此吗?天亡我,非战之罪)。

这样一来,就掩盖了阶级的观点,掩盖了封建特权的剥削和压迫,所以,《矛盾论》中说:“形而上学曾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后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又为资产阶级拥护”。

这句话,如果大家只是单出的读一读,感受不到为什么它那么说,但是你一旦代入历史,把联系、运动的观点代入进去,就立刻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秘密。

所以,这篇文章,只讲了两个观点:

其一,联系,运动的看世界,由此而衍生出全局观,战略观的方法论。

其二,静止、孤立的看世界,那么我们的视角就会陷入局部、片面、单一的视角。

并且,简单讲了一下,两种观点在文化领域展现出来的不同意识。让我们也明白,为什么静止、孤立观点,会有如此广大的市场。

这些东西,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为什么说矛盾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运动?

由此,我们才真正进入到矛盾的世界。

大家一定要把联系、运动的观点放到现实生活中,前后对比,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才能更好的掌握。

内容图片

二、为什么说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会看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即内部矛盾推动的?

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

上面我们讲了用联系的,运动的视角去看事物,这一期我们讲一讲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

可能经常看我公众号的读者,对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这一对概念已经听腻了,但是为了系统全面一些,以前讲过的观点,我们也不怕重复,多讲一些,加深印象。

首先我们说一下什么是矛盾?

矛盾指的是一种关系,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不是指的具体的某个事物,而是处于事物内部,或者一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核心,就在于对立统一这四个字,矛盾的一切规律,都是对立统一的规律,这种对立统一的规律,也就是我们说的唯物辩证法。

所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唯物辩证法研究的一切范围,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前段时间,有人说搞不清楚什么是矛盾,什么是内部矛盾,什么是外部矛盾,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是同一性,什么是斗争性,什么是对抗性等等。

大家不用去记这种概念性的东西,一来不太好记,而来概念本身意义不大,学习《矛盾论》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世界,用矛盾的方法分析事物。

首先矛盾的概念我们说了,是一种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那么内部矛盾,自然就是事物内部所有对立统一关系,而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了。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比如你把中国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处于中国内部所有的矛盾,都是它的内部矛盾。

但是如果你把其中一个组织看成一个整体,比如红军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处于红军系统内的就是内部矛盾,处于这个系统外,与红军之间形成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就是外部矛盾。

你把这个概念放到家庭里也是如此。

如果你把自己家庭里的父亲、母亲、妻子、孩子看做一个整体,那么这个家庭内部的所有矛盾,就是内部矛盾。

如果你这个整体没有把亲戚包含进去,那么你们家和亲戚之间的矛盾,就是外部矛盾了。

同理,如果你把亲戚也包含进了你的大家庭,把一个大家庭看做一个整体去分析问题,那么你们和亲戚之间的矛盾,就又变成了内部矛盾。

所以大家很容易明白了吧,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是由你选择分析的整体对象而言的。

你选择了把一个事物看做一个整体研究,那么处于这个事物内部所有的矛盾,我们就称为内部矛盾。

而事物之外的,与此事物发生对立统一关系的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就是外部矛盾。

好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讲清楚了,那么我们说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所说的矛盾,既包含了内部矛盾,也包含了外部矛盾。

提到这里,想说一下,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解释,是内部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

百度百科目前也是这个说法,但是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其结果是把大家搞得一团乱麻,最后混淆了什么是矛盾,搞不清楚什么是矛盾了。

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好,矛盾指的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而内因、外因指的是一种因素,条件,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是非常不好的。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内因和外因呢?

一句话: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这个内因,也就是根据,它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性规定的,比如以前我们历史书上说,近代史中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由当时中国内部封建地主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规定的。

这些内部矛盾,规定了当时中国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我们说的内部根据,既运动变化中的内因。

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如何变化?走向何种命运?则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走向彻底的殖民地?继续维持封建社会的性质?

还是走向独立、自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

这就出现了两个方向,两种命运,而最终它到底走向哪种命运?则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指的就是外部条件,比如当时出现的一个外部条件,就是俄国十月革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有了新的指导理论,思想,方法。

当然,这只是一个外因,这个外因就通过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内因,而起作用。

这么说,大家如果觉得难以理解,我们就用《矛盾论》中鸡蛋的原理说一说。

鸡蛋内部的一切矛盾性,规定了这个东西的性质是一个鸡蛋,而这个鸡蛋会走向何种变化?

则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走向被人炒着吃了,还是走向被打碎了,还是走向孵出小鸡等等命运?走向何种命运?

回到我们那句话,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比如,我们给他创造温度、时间、孵化上的各种条件,那么它就走向了小鸡的命运。

如果我们给他创造外力打击的条件,那么它就走向破碎的命运。

如果我们给它创造油炸,爆炒的条件,那么它就走向被充当食物的局面。

所以,大家看到了吗?外因并不是说不重要,相反它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变化的方向和命运。

但是反过来,你创造了温度、时间、孵化等条件,但是它是一个石头,那么便不可能走向变成小鸡的命运。

所以,我们说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这个根据啊,就是由内部矛盾规定的,所有有人说内部矛盾,就是内因,这种说法来源便在这里。

但是我们要清楚它们的区别,所有的矛盾规定出来的性质,才是我们说的内因,根据,而不是说内因就是矛盾,这不对,矛盾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一种规定出来的性质。

只不过内因都是由内部矛盾规定的,仅此而已。

区别它们有什么意义呢?稍后我们就分析一下。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现实中的很多事物,不是鸡蛋这样简单明了直接的东西,你一眼就看出它是个鸡蛋,很多时候,一些事物的性质,我们是看不出来的。

鸡蛋,谁都可以看得出来它是鸡蛋,你要爆炒,还是油炸,还是孵化小鸡,你只需要搞清楚这三种命运需要什么条件,想办法创造出来就行了。

要爆炒,你就想办法买油,备锅。

要小鸡,你就准备找只母鸡,给它一定的孵化条件。

只有分析准确了,才能走向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分析不准确,比如你把一个鸡蛋,分析成了石头,那你就是做无用功了嘛,最后不仅事倍功半,而且简直就是白费力,只有失败,没有成功。

而现实中,我们要判断一件事物的性质,是不容易的,比如今天我们知道当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知道了当时的旧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但是在当时,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不容易的,归根结底,就是把矛盾分析清楚了,明确的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找出来能规定中国性质的主要矛盾,既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个主要矛盾。

这两个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旧中国的性质。

明白了性质,我们才能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使得它变化到我们想要的方向去。

是变化到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去呢?还是变化到完全的殖民地,封建主义去呢?

如果我们要第一个前途,那么我们就要用尽一切力气,去创造实现第一个前途的条件。

而反之,敌人则是想要第二个前途的,他们也在拼命的创造实现第二个前途的条件,比如后来日本全面侵略战争,就是要创造第二个前途,把我们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读到这里,大家知道研究矛盾的意义了吗?

我们必须通过研究矛盾,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特点,也就是搞清楚它是蛋、是石头、还是西瓜?

搞清楚了基本性质,那么我们就能找出它的各种运动、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剩下的任务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它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生变化。

这就是努力的意义。

论持久战里,就分析了日本的矛盾,中国的矛盾,从而得出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又得出中国抗日的性质。

然后又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场抗日战争要向着何种方向演变?

最后,得出打赢抗日战争的条件,并附上了实现这些条件的操作手册,比如游击战、持久战、歼灭战,统一战线这些条件。

为了实现这些条件,我们不计较一切代价,促成这些条件的发生、发展,最后终于打赢了这场战争。

这就是内部矛盾,外部条件的全部运用流程。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估计没有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分析矛盾?就是要搞清楚事物的性质、特点,才能掌握它变化的方向,从而创造条件,使得它朝着我们想要出现的变化方向前进。

因为矛盾是一种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者事物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同时又用运动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我们上面讲的那些东西。

才能看到它们的矛盾,才能看到它的发展变化,以及所需要的条件。

所以我们也说,要建立体系的思想理论,方法技巧,我们可以看到,用联系、运动的视角看事物,就看到了矛盾,条件,运动等等。

因此,我们说它是一个体系,这个理论是一个体系,一个完整的方法论。

要分析好矛盾,前提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所说的,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一切事物,否则还说什么不同的命运,前途,还说什么创造条件,就毫无意义了嘛。

正因为联系,所有一切皆有矛盾,正因为运动,所以一切皆有方向。

我们要稳步的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必须把这些分析清楚了,才能创造条件(努力),去实现或者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既是我们要体系化思想理论的意义,只有如此,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的分析准确,而不是今天用这个方法,明天又用那个方法,最后乱成一团。

文章较长,小结如下:

以上,则是我们《矛盾论》中,第一个议题,两种宇宙观中的核心观点:

第一部分,讲了联系、运动的视角。

第二部分,讲了矛盾,内部矛盾,外部矛盾,内因,外因,根据,条件。

那么,问题立刻就来了,到底该怎么分析复杂事物的矛盾呢?

这既是我们下一部分需要解答的问题了,既如何分析矛盾?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平时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在用到,所以相对比较好理解,我们主要讲一下,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在实际分析问题中的应用。

首先说明一下矛盾的普遍性,这里面包含两个含义:

其一,既一切事物的发展运动过程中,都包含着矛盾。

其二,同一事物发展的至始至终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包含着矛盾,而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世界处处都是矛盾。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一点:差异是不是矛盾?

比如,两口子组成一个家庭,我们把这个家庭看做一个整体,那么实际上这个家庭内部的所有矛盾,都是内部矛盾。

但是呢,这小两口感情特别好,从来都不吵架,也不撕逼,也可能会偶尔拌嘴,但是仅仅只是一些观点的差异,最后双方都会互相谦让,互相妥协,因此从来也没有出现矛盾斗争的画面。

因此就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矛盾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很多时候,事物只有差异,没有矛盾。

《矛盾论》里当然反驳了这个观点,因为它不符合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原理,即一事物发展的至始至终过程里,都充满了矛盾。

但是我们说,一切观点的对错,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方才有意义。

到底有没有矛盾,我们分析一下:

比如杨过和小龙女,这感情够好了吧,他们有观念上的差异,杨过喜欢外面世界的热闹,小龙女只喜欢古墓的安安静静,这就是矛盾。

如果我们把这对矛盾,只看做差异,观点或者认识上的差异,那么就估计不到它发展中出现的可能性。

在杨过英雄大会上重见小龙女之后,便决定要跟她回到古墓,看样子似乎就一切顺利了,只有差异,没有矛盾,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只不过是他们的矛盾并没有激化而已。

当着黄蓉在小龙女耳边吹了一些风以后,英雄大会上人人不齿师徒恋爱的画面上演以后,以及杨过本身说了以后还是可以到花花世界游览一番之后,当这些条件出现以后,矛盾就激化了,于是出现了小龙女独自离开的局面。

这就是只认识到差异,没看清其矛盾实质,从而导致局面不由自己控制了,丧失了主动权,小龙女差一点嫁给了公孙止。

你看,这就是只看到差异,看不到矛盾的后果。

内容图片

如果你看到的是矛盾,那么我们前文说过,你就能大致推断出矛盾会在什么条件下激化,激化以后会是什么结果?然后提前作好准备,来控制住事物的发展。

《矛盾论》里还有一个例子,比如当时的富农,贫农之间,似乎都是农民,大家都穷,所以这两者之间只有差异,没有矛盾。

无非是一个家里稍微有点余量,一个家里常年饿肚子罢了,半斤八两,所以只有差异,没有矛盾。

如果那么估计,实际上同样会丧失警惕性,一旦出现某种条件,矛盾就会激化,如果不提前准备,提前看到矛盾发展和运动的方向性,可能性,那么就要出问题。

比如井冈山时期的八月失败,就是没看到富农,贫农的矛盾,当白军围剿来临时,这两者矛盾就会激化,富农可能会投机反水,反过来参与白军围剿贫农。

大家现在明白了吧,有些矛盾,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激化,但是并不是说它不存在,它时时刻刻都存在,只不过有些激化它的条件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出现。

比如一个家庭原本很好的感情,万一其中一方出现了天灾人祸之类的情况,实际上以前一些我们看似只有差异的东西,立刻就激化了。

因此,差异就是矛盾,我们明白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主要是分析矛盾的时候,要关注到矛盾的方方面面,注意到一些看似还没有激化的矛盾,当条件变化的时候,是否有可能激化?

条件的变化有没有可能?如果有可能,各种复杂的矛盾,会发生哪些变化?哪些矛盾会激化?哪些不会?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看到复杂事物的方方面面,把事物分析的清清楚楚。否则,有时候就会出现局面失控,甚至是大意失荆州的情况。

说道大意失荆州,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来,当时如果关羽提前关注到了蜀国、吴国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了解了在什么条件下,矛盾可能激化,导致吴国趁机取荆州,那么大意失荆州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了。

所以,矛盾具有普遍性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暂时不会激化的矛盾,它也是矛盾,我们在分析复杂事物的多对矛盾的时候,把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分析进去,当条件变化的时候,各种不同的矛盾是否激化,是否发展,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

好了,说完了矛盾普遍性,我们再来说说矛盾特殊性。

我们说矛盾为什么会具有特殊性?这是因为任何事物,它们都不可能处于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环境之中,所具有的矛盾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也即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其特殊的矛盾,是区分它与其他一切事物的依据。

这里面,就讲到一个教条主义的问题了,教条主义的问题就在于,把一些适用于解决普遍意义上的矛盾的方法,直接照搬,用到了看似相似的事物上,由此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五次反围剿前期,教条主义照搬苏联革命经验,不注意到中国具有特殊的性质,认为都是无产阶级革命,都可以走城市进攻路线,因此种种策略,种种思想理论照搬而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沉痛的失败。

须知,一切矛盾都具有特殊性,我们中国看做一个整体,那么它必然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

我们把一个家庭看做一个整体,每个家庭也有它的特殊性。

我们把一个人看做一个整体,这个人也必定有其特殊性。

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说,就是认清事物所有的矛盾,找出这些矛盾的规律性,从而把事物推向我们想要的方向和结果。

很多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理论和方法,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是一般性的规律,我们应该要重视。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理论、方法,用到具体事务中的时候,因为具体事物会有其特殊性,所以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改变,以适应事物的特殊性,否则就会出大问题。

这一点,我想不难理解,所以我们不举例了。

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事物之间,而且表现在同一个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一个女孩一开始喜欢你,但是随着感情的发展,各种矛盾的发展,可能过段时间她就不喜欢你了,这也是矛盾不同阶段的特殊性。

我们常说,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干什么事,讲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我们也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讲得就是矛盾不同阶段的特殊性。

不研究这种特殊性,把一般的规律直接照搬,问题也就容易出现了。

所以我们也说,认识事物是从特殊到一般,就是说从一个局部的东西开始,不断研究,找出规律,共性等等。

然后还要把这个共同的规律,理论,重新用到具体的事物中去,又必须对实际事物加以认识分析。

这既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缺少了任何一个过程,都是不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大致如此,其难点在于实际分析过程中,如何判断矛盾所处阶段,矛盾的转化,变化等等。以后我们会在其他篇目中,看看具体问题的矛盾,是如何分析的,否则单单说矛盾,还是比较抽哈。

内容图片

四、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判断事物的性质?

上文讲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继续讲《矛盾论》,主要讲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起的作用,帮助我们实际解决若干矛盾。

我们都知道,你要抓主要矛盾,前提是你首先得把影响事物发展,以及可能会因为某种条件的变化,引起某个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的矛盾先找出来。

这句话有些绕口,我们换句话表达:

即抓主要矛盾的前提是:你先找出所有影响着事物发展、运动的矛盾,以及可能会在某些条件下,激化以后导致影响事物发展、运动的矛盾都找出来。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学了某个理论,就能一蹴而就的事,所以《矛盾论》中,其实并没有具体的“如何找出矛盾的论述和方法。”

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些矛盾的特点:这些特点均由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衍变而来,比如: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等等。

听上去非常之抽象,我们说研究任何问题,我们都要避免抽象,而应该落实到实处,矛盾听起来似乎抽象,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分析生活里的矛盾,分析历史上我们看到过的那些矛盾,长久分析,时间长了,分析多了,慢慢的也就能熟练掌握,至少分析自己身边的矛盾,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所以大家如果觉得找出矛盾比较困难,那也不必着急,因为这不是看一盘文章就能迅速解决的,后面我们还会从《毛选》中的第一篇文章开始慢慢读,这些文章都大量涉及到矛盾分析的实操案列,今天不能马上理解的东西,以后看多了,用多了,会慢慢理解的。

比如,我们直接搬运一下《矛盾论》中的例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会有哪些矛盾存在着呢?

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

其实生活里,只要用心想一想,实际看一看,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矛盾。

工作上同老板之间的矛盾,与同事之间的矛盾,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家庭里与父母妻子的矛盾,与孩子的矛盾,社会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也往往充满着矛盾。

而我们这篇文章要说的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当我们面临复杂矛盾的过程中,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任何阶段,都有且仅有一个主要矛盾。

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很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感觉到身边处处存在矛盾,却没有找出主要矛盾来,那一定是你没有分析好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因此无法找出主要矛盾。

这样一来,生活陷入一团乱麻,实在是糟心得很。

任何复杂事物的发展,都必然充满着很多影响着它发展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中一定有一个是主要矛盾。

比如上面《矛盾论》中的那个例子,资本主义蕴含着的若干矛盾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存在影响和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区别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根本点就在于:

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抓主要矛盾的核心原则,就是这个。

当然,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次要矛盾有时候会发生转化。

比如,当帝国主义全力展开侵略战争的时候,那么主要矛盾就变成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除开少数叛徒之外,所有阶级能够暂时性的团结起来,一切反对侵略战争。

此时,阶级矛盾,就变成了次要地位的矛盾,取服从地位。

但是,当帝国主义采取的不是武装侵略,而是文化、政治、经济上的温和型的方式以后,则大资产阶级、大买办就会投降,站到帝国主义一边,共同实行对本国人民的压迫。

这个时候,主要矛盾就发生了变化,阶级矛盾成为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了。

中国近代史从北伐、到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再到解放,均符合这个规律。

所以,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忽略了这种变化,认为主要矛盾不会发生变化,那么也会犯错,会在不同阶段,出现抓错主要矛盾的情况。

但是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即使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是有一点不变,就是只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这一点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不要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我们要反对矛盾的均衡论,矛盾的基本形态是不平衡,其中必有主要矛盾。

这就是我们说的抓主要矛盾,这一点其实我们之前公众号写过,没什么新鲜的,以后我们在读《毛选》的时候,多分析主要矛盾即可。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另外一点,即一对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是否是均衡的呢?

比如,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本和中国即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均衡的吗?谁又起着主要作用呢?

再比如:如果你和你老婆发生矛盾,那么你们两个人之间,对矛盾的发展和运动方向所起的作用,是均衡的吗?

答案:不是。

其中必有一方,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领导作用。

也就是对矛盾发展和演变的方向,起着更重要,更有决定性的作用。

内容图片

比如抗日的三个阶段中,在前期,日本力量极强,我方极弱,则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日本手里。

双方的矛盾以何种形态发展,将向着什么样的方向衍变,起主要作用的在日本方面。

而随着持久战的继续,此消彼长,日本将逐渐走向战争泥潭,走向帝国主义的毁灭状态,而我方,则因为统一战线的持续,持久战的坚持,人民战争的发动,逐渐把主动权夺回自己的手里,那时候,矛盾着的双方,地位开始发生转化,我方成为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而地方成为次要方面。

那时,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是否反攻?何时反攻?怎样反攻?这些决定战争走向和命运的主要决定权,又回到了我们的手里,于是我们说,矛盾的两个方面发生了转化。

看清了这一点的意义就在于,当着我们处于困难局面的时候,就必须观察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否有可能发生转化?

如果有可能,则我们就要想办法,促成这种转化,尽早掌握主动权。

这个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间,会发生转化的应用,在解放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解放战争中,主要矛盾自然没有什么疑义了,但是一开始,双方的矛盾的发展,变化,将会走向何种命运的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国民党手里。

他们起着是否发动战争的主要作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性质。

但是当着我们分析了这种矛盾,发现我们有人民、土地革命等几个有利条件,随着战争的进行,力量将逐步强大,而敌方的有利条件如武器,装备,税收,外交支援等等,则随着战争的继续,将逐渐衰弱。

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随着矛盾的持续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国民党方面,会逐步转化,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我方将逐渐掌握主动权。

成为规定解放战争进程,结果的一方。

而要实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要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每战必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打歼灭战,而非消耗战等等,总之,为着实现矛盾的转化,付出一切努力,最后赢取胜利。

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在《毛选》涉及的军事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说,从井冈山时期开始,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

当然了,矛盾是否一定会发生转化呢?当然不一定了。

是否转化,取决于对矛盾性质的判断,以及发展的判断,这个问题此处不作深入分析,以后我们还会聊。

所以小结一下:

主要内容即是:

1,复杂事物的发展,必然同时包含若干复杂的矛盾运动,而这些矛盾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会影响个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主要矛盾会转化为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会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应该从矛盾的发展中,去创造条件,使之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向和前途去发展。

3,矛盾的主要方面固定了事物的性质,这一条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因为比较抽象,以后我们会用实例分析。

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两方面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合作,一方的存在以另外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就好比,正和负、好和坏、善与恶、生与死、困难和顺利等等,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另外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没有好,也就无所谓坏,没有对,也就无所谓错。

矛盾着的东西,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在一个体系中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

抽象吗?是挺抽象的,但是我们一放到具体的案列中,就不抽象了。

比如现实生活里,没有老板,也就没有所谓的员工,没有资产阶级,也就无所谓无产阶级,没有地主,也就没有所谓的佃户。

一方的存在,以另外一方存在为条件。

这似乎并不难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绝不研究那些抽象的东西,搞清楚同一性的意义在哪里?

研究它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意义有两个方面:

其一,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会互相联结,互相合作,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

其二,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我们先说说第一个意义,比如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这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共同抗日这样的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合作,共同促使事物的发展。

如果看不到这方面的意义,那么就陷入了关门主义,自己干自己的,否认了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联结,互相合作。

比如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的条件下,会存在共同合作,共同促进社会发展的局面。

这里新民主主义,我们暂时在此文中不作解释,后面解读《毛选》中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的时候,会着重讲这个新民主主义。

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原理,衍生出来的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合作的意义,忽略了这种意义,那么就会出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候,关门主义的观点。

所以,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他们才会出现互相联结,互相合作,互相渗透等现象。

那么相反,条件一旦破坏,则矛盾就可能激化,演变成对抗性矛盾。

所以不管什么矛盾,大家一定要关注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矛盾会如何衍变?是激化,还是处于一种暂时的平衡?

以上,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个意义。

矛盾同一性的第二个意义,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可能会出现互相转化的局面。

地主可能随着矛盾的变化,失去土地,农民可能会随着矛盾的变化,拥有土地,这一切都是矛盾着的双方斗争的结果。

这一个意义我们在上一节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已经说过了,其原理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再说说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性却不同,斗争性是绝对的,是一定的。

还是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斗争就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老蒋团队一方面有抗日的需求,当着抗日的压力巨大的时候,双方暂时性的统一起来。

而当这种压力稍微减轻,则其消灭八路军、新四军的意图又立刻表现出来。

忽略了这种斗争性,就会出现王明的观点:即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归于统一战线。

相反,看清这种同一性和斗争性,则出现了毛泽东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无时无刻不在斗争。

关注到斗争性,同样可以创造条件,使得斗争的方向,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进行衍变。同时避免损失,减少斗争性对自己的伤害。

这一点,将来我们在读到《国共合作中的独立自主》的问题时,将会有充分的体现。

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容图片

六、对抗性在矛盾中的作用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是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难以调和,必须采取激烈的对抗形式才能解决的矛盾,我们便称其为对抗性矛盾。

这一点看《毛选》怎么说: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著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 好,互相矛盾著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著,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矛盾的斗争体现为多种情形,是否发展为对抗性,则因矛盾的阶段不同,性质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分析。

它的意义在哪里?

它告诉我们,当着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斗争已经非常激烈的时候,妥协是没有用的,必须采取对抗的形式来解决这个矛盾。

那么,同理,当矛盾还没有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的时候,我们则往往需要采取温和的方式,尽可能不要通过激烈的手段,来解决矛盾,否则也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我们拿着这两个观点,去看看历史。

肃反运动中,过左的现象,就是第二种情况,矛盾并没有估计的那么严重,但是采取的斗争形式,是十分过火的,死伤无数。

又或者,家庭里小两口吵架,如果不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一般咱不建议人家离婚对吧?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是难以调和的矛盾,那离婚却又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如何估计矛盾,当然是困难的,但是这个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知道了这样的理论后,就可以有理有据的,对过左,过右的倾向提出依据。

这个理论其实我们社会上非常常见:

其关键点,就在于估计矛盾的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还是其他的什么矛盾?是否要采取激烈的斗争形式?

人家犯了一点小错误,你就要开展无情打击,残酷斗争,这自然不妥。但是如果有人犯了严重错误,你又在那里讲仁慈,讲善良,讲调和,这也是不妥的。关键,就在于对矛盾的判断。

在革命时期,只有采取这种革命的激烈手段,才能使得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即通过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转变到独立,自主,有自我主权,有人民民主,有幸福生活的新中国去。

这时,谁如果反对革命,谁就是阻碍矛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我们就要打倒和推翻。

反之,如果矛盾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过早的革命斗争,过于激烈的斗争手段,也是不可取的。

和平年代,有些矛盾我们定义为人民内部矛盾,会采取温和,调节的方式去解决,比如一些民事纠纷等等。

而有些矛盾,触犯到刑事犯罪,甚至是严重的刑事犯罪的时候,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它当做敌我矛盾,采取激烈的斗争手段去解决。

我们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那么对于激烈程度不同的矛盾,我们就往往采取了不合理的对抗手段,要么过于妥协,要么过于激进,从而不能达到妥善解决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以上,就是对抗性在矛盾中的地位的意义。

七、总结下

《实践论》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它。

生活里,社会上,思想中,处处充满了矛盾,很多矛盾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但是并不能深刻理解它,我们把《矛盾论》进行解读,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那么再把它放到生活里,加以不断的运用和对照,久而久之,用矛盾的眼光看世界的世界观就形成了。

长此以往,对我们的益处实在是非常大的。

这几部分分别对应着《矛盾论》中的几个模块,大家可以参照原文一起读,当然,是在大家时间允许的基础之上,也不必过于着急,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我们单单读《实践论》和《矛盾论》则往往是抽象的,容易陷入抽象的研究。

大家能代入实际生活,可以代入实际生活,还无法代入进去的,我们后面还会慢慢从《毛选》文章中去解读。

以后很多观点可能会重复,只是因为《毛选》中的文章,其背后本身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所以很多观点,都会在不同的文章中重复出现,我们不怕重复,因为可以加深印象,对形成体系,非常有帮助。

内容图片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毛选?

因为里面确实是大家解决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指南书,确实是具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作用,确实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活学活用,一定会成为改造我们思维的强大“法器”。如果你坚持读下去,看这个世界也会更加“清晰”的。

只是这部高深的、充满智慧的著作涉及到的历史、形势和考量太多,我们都容易读不通、读不透,完全不得要领。甚至,时间久了,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但是不会活学活用,完全就是背离了读毛选的初衷。

毛选原著中每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形势和考量太多,而且很多都有一定的哲学性,导致都不容易读通、读透。时间久了,就容易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张嘴就来几卷圆滑,但是不会活学活用、无法提炼出其中的思维模式、方法论,也谈不上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创业等,更帮助不了提升认知。甚至,很多人读久了,读了几年,就读不下去了。这也是很多找我买书读者朋友的反馈。

我写的《毛选1-5卷深度解析版》这本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可联系买。为了真正地让大家能带着去读懂原著,能够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学着用。我也补充了一些结合我们工作的案例和思考,便于都能举一反三,帮助您真正地读懂、读透毛选,从毛选中汲取智慧。

差不多50万字,1-5卷的每一篇都有深度解析,都结合实际、提炼方法、剖析思维、活学活用写完了,帮助真正地提升思维和洞见能力,也会额外送您《毛选1-7册原著完整电子版》(标注每篇的重点)、《辩证法随谈》供您日常阅读用。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

包含:剖析每篇文章背景、含义、个人思考,联系实际运用,运用蕴藏的战略思维、矛盾思维、阶级分析法,以及将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观点运用到工作之中。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我从不写那些畅销书一般的道理,读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不是带你分析历史,而是只想带着对教员的尊重去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再联系实际运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重点走好这一段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